bloggerAds

bloggerAds

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

圓形人生,處處是起點

我們是否有感受到其實我們現在過的是圓形人生?
隨時停下來,檢視ㄧ下!
將來的人生或許會變的更不同~

過去,我們習慣悶著頭往前衝,即使遲疑,也不敢在既定的軌道上逗留,但不肯停的後果,往往是比走的慢,但走對路的人落後更多。
當前,台灣流行起休耕運動,在平均壽命76歲、世界愈來愈平的社會裡,要打破直線習慣,要開始過循環人生。!  

GapYear
,西方早重視
過去,亞洲人的習慣是悶著頭往前衝,即使遲疑,也不敢在既定的軌道上逗留。
但不肯停的後果,往往是比走的慢,但走對路的人,要落後更多……
沒有休耕,土地裡的養分來不及復原,農作物的年收成就會一直衰減,務農20餘年,荷鋤茗園園主何發吉說「休耕一年後,再復耕,農作物的收成甚至可以達到前一年的一倍」。

事實上,台灣最近興起的「休耕」浪潮,在北歐,卻早已是大學生的必經歷程。 

(
北歐學生必修課)休息1年看世界
「北歐不少大學的學制中,有一年的休息年,為的就是要讓學生停下來,思考自己的方向,或是出去看看世界,」

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陳德華指出,讓學生休息一年,最終目的是要增強學生的國際競爭力。
這空檔的一年,英文名稱就叫做:
Gap Year
Gap就是一條溝。大學畢業找不到方向,可以是一條溝;找不到工作的熱情所在,也是一條溝,」
知名旅遊作家褚士瑩認為,人生並不只是一條直線,而是在人生的每一個轉換階段,都常常會出現一條「溝」。
過去,「亞洲人就算看到了生命的『溝』,也不敢停下來,因為害怕落後大多數人。

而西方人習慣對自己誠實,看到『溝』就跳進去思索,直到清楚明白,才跳出來,繼續人生的下一個階段,」
褚士瑩認為跑得快的亞洲人,常常跑錯人生方向,又不敢回頭或修正,到頭來不一定比西方人快,最後甚至落得一個「事倍功半」的人生。 

(
美國教授停看聽)重讀大一瞭解學生
美國一位大學教授納珊(RebekahNathan),教了15年書後,卻發覺自己愈來愈不懂得現在的學生在想什麼,為何喜愛蹺課勝過上課。
被這個問題困惑的她,2002年時竟然重新申請進入大學就讀,要藉由再次成為大一新鮮人的方式,明瞭現今學生到底想些什麼。

而在那一年中,納珊教授也體驗了一個她的學生從來不跟她分享的角度與世界。 
她的著作《當教授變成學生》(My Freshman Year)中,納珊教授談及,她過往總是排出許多空檔時間,讓學生可以找她聊聊學業或是人生方向,然而,她卻發現近幾年來的學生,根本不會想找她懇談。
再度體驗新鮮人生活後,納珊教授才發現,現在的大學生必須學習的科目愈來愈多,加上網路資訊的發達,很多學生不再有時間,去當面請教教授,而是把網路當成了教授,做最有效的時間投資。
事實上,特立獨行的不止納珊教授一人,據行銷市調公司Mintel2005年發佈的報告,英國每年
有大約20萬到30萬成年人,會透過轉換工作或申請留職停薪,展開「GapYear」。 

圓形人生,處處是起點
為什麼過去寧願跑錯方向,也不太敢停下來的台灣人,愈來愈大膽實驗休耕?

隨著世界愈來愈平,人們為什麼開始要過圓形人生?
暢銷書《C型人生》指出,在全球化與長壽的趨勢引導下,過去從一而終,像一條單直線邁向衰老、死亡的人生概念,已經受到挑戰。
「從前的世界是圓的,人生是一條不能回頭的直線;現在世界是平的,人生卻變成圓的,」

一位台北上班族體會很深,過去觀念是讀書畢業,工作到老,然後等著退休的直線人生;但現在的潮流是,學習、工作、休息、退休不斷循環的圓型人生。
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轉變? 

平均年齡76,台灣上班族必須退而不休
原因之一是現代人愈來愈長壽,以及社會人口結構愈來愈老化,讓退休的概念也跟著退休了。 

100
年前,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7歲,今天已經逼近80歲;而台灣人口平均壽命也已延長到76歲。隨著醫學進步,人類壽命還將延長到90歲、100歲。 
去年以95歲高齡過世的管理大師彼得.杜拉克,就在著作《下一個社會》中明白點出,未來的人只要體力許可,必須工作到75歲,甚至更久。
密切注意趨勢變遷的工研院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主任杜紫宸就指出,以美國為例,愈來愈多機構願意接受高齡就業,55歲以上的就業人口,從1995年起上升了22%,代表許多工作者必須不斷的工作、學習、再回到工作,「才能養活自己晚年。」

全球企業競爭激烈,人們尋求紓壓
全球化的競爭激烈,也促使人生變成圓的。

企業生存愈來愈困難,讓愈來愈多工作者必須超時工作、甚至全球飛來飛去的旅行開會。因為工作愈來愈辛苦,拚命後想去休息的人,也就愈來愈多。

51
歲的中國通運公司董事長王調軍,今年8月初卸下工商建言會祕書長職位後,狠狠地放自己一個月的長假,以調整身心為首要——就是要恢復健康。 
過去他沒有體會這麼深。

去年,父親去世;八個月前,身體出現狀況,身心困頓,妻子要求分手,以離婚收場。後來朋友介紹他到妙禪師父處學打坐,終於讓他身心安頓。
只要人在台北,他一週就去精舍打坐三天。
「出社會後,我的工作就沒斷過,」太過重視成就,讓他疏忽家人。
「實在太累了,要給自己放個假。」王調軍現在也常到台北市大直劍南路附近的幾座郊山爬山。 

職場要求第二專長,工作者回流學校
但是休耕養傷,並不是退縮不再出場,相反地,是痛定思痛。
「先照顧好自己,才能照顧好別人。」中華電信董事長賀陳旦就認為,偶爾休耕也很不錯。

他擁有美國都市計畫碩士,當過台北市交通局長、交通部政務次長,五年前在交通部任內,與當時部長葉菊蘭不合,一怒辭職。整整兩年,他什麼事也不做,只過著他騎單車的自在生活。 
只要沈得住氣,別人會看到你,會再給你機會;現代人步調太快,慢一點其實是好事0賀陳旦說話不疾不徐、氣定神閒。

漫漫職場,一招走天涯的時代不再,許多工作者都必須培養第二、第三專長,上班族必須隨時隨地重新當學生,也是現代人生變圓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現年28歲的廖胤翔,今年3月離開負責神達電腦法人關係的專案經理職務後,利用近半年的時間學瑜珈,現已考取瑜珈師資證照。雖然瑜珈老師不會是她的下一份工作,但卻將是她另一個新的人生循環起點。

休耕中的廖胤翔,學了日文、嘻哈舞蹈。
已有四年半職場歷練,廖胤翔笑著說,重回職場後,恐怕得時時與金融數字為伍、天天加班,因此要為自己多培養一些興趣,在未來的人生中回饋自己。

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

20111106 ~虎頭山之遊~

久違十年的虎頭山~

PB064770

在三聖宮前桃園的俯瞰~

  PB064771

虎頭山有名的管芒花~登上山頂才會看到~

PB064773 PB064774

很酷的阿伯,把雞當鸚鵡般養~ 名副其實的寵物雞喔~

PB064784

陽光灑落在竹林道~

20111106 春水堂相約~

 

PB064797

好朋友就是這樣,即使

很久不見 還是那麼的有話聊 那麼的有默契

2011.11.06 我們在桃園新光三越--春水堂--相聚!

英國小熊在門口歡迎~

PB064796  

當老師的有當老師的煩惱

當護士有當護士的困難

當研究生也有當研究生的難處

但是相信我們都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做的很好

因為我們都有熱情+positive sense!

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

這叫Innovation!

愛因斯坦:
"創新不是由邏輯思維帶來的,儘管最後的產物有賴於一個符合邏輯的結構。"

原文:Innovation is not the product of logical thought, even though the final product is tied to a logical structure.

果然是很有智慧的人,ㄧ言道盡春秋~

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

賴聲川之於我~

20111028 13:00 於成大醫學院的成杏廳 
ㄧ位現在時代創作大師  賴聲川正在演講 講題是:創意學一學

在 電影盛行的時代
在 麥當勞當陸台灣的時代
賴聲川 剛從美國柏克萊大學學成歸台
ㄧ個三十歲的小夥子和幾個好朋友
憑著ㄧ股衝勁及無線的創意 創立了" 表演工作坊"

再開始演講前,主持人說到"為什麼人們總是喜歡看日出呢?"
大概是日出,帶給人們無限的希望!
賴聲川---為臺灣的劇場,開啟一扇窗。

賴老師說到,
60年代是一個戒嚴時期,當時的流行音樂,總是唱著: 世界需要愛.....我們要.......在一個戰亂時期,大家總是以群體觀,大家是緊密相依在一起!
人們是較有人情味的。
反觀現今社會,歌詞 總是 我愛.....我喜歡.....我恨....較為自我中心,造就較為自私的社會。社會的風氣應該要較為溫馨,人們應該要懂得關心週遭的人事物才是~

賴老師最喜歡的是即興創作; 創作格式的多樣,就在於常常創作就是從日常中的人事物觀察起,從一個感情,一個現象開始著手。要有好的作品,要多關懷並反映社會的現象。創意最大的能量來自於社會and 生命.

在早期,台灣的智財權並不盛行,常常是copy來copy去;賴老師說有一回他們去大陸表演,有人拿來一整套的CD,還是精美絲絹裝,拿來給他簽名,他心想著:我們何時做了一套這麼精美的作品集? Fans 告訴他,這是盜版的,並且告訴他,不要難過,將來當你要彙整作品的時候,換你抄他的就好了! 他們也是在幫你做事啊!

曾經賴老師他去過印度,在那他曾經看到過佛教阿底峽尊者所說的話:
"缺少善巧方法的智慧
以及缺乏智慧的方法
同樣被稱為束縛 二者缺一不可"
但是目前的教育,敎的都是方法而非智慧
或許有時候智慧在方法裡~

曾經有彈琴飛快的鋼琴手在表演,
但是where is music?  這就是徒有方法沒有智慧
現在社會有智會貶值的現象; 在中國社會: 釋迦牟尼佛 and 孔子; 在西方: 蘇格拉底,以前多少人推崇的聖人,現在卻是成了寂寞聖賢。

創意是與生俱來的,只不過是被遮蔽起來了,取得創意的過程是去除憑障的過程!

哲學家 柏格深 "眼睛只能看到心願意理解的事"  我們要將心放大,願意去了解許多事,重新看這個世界,才能獲得更多的體悟!

賴老師說到:
創意是出題和解題!
例如: 愛因斯坦 E=mc平方
這是他為自己所選擇的很難的題目,然後用心去解,如果我們也如此,那麼將會收穫很多。

人做很多事 或是在看待很多事 要想到"動機"
或許有些事情你看起來做的不好 但是做事的人卻是覺得很好 那就是動機的落差!
例如: 某個人導演ㄧ部戲 要這部戲 好笑; 但在專業的人眼裡,卻是部大爛片。 但是這人確實是達到了他的動機" 好笑" ,他做的很好!
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? 動機是什麼? 目前的你做到了嗎?
[改變道路最快的方式就是改變目的地]

有人說賴聲川很會猜測市場? 那是如何猜測市場?
賴老師說" 常常重要的是你想給觀眾什麼,而不是去想觀眾想要什麼,
我只給他們我認為最好的"
相信你所關壞的,就是觀眾所關心的,加強執行,做出ㄧ部好的作品!

創意最佳的方程式: 熱情+慈悲 (Creativity=passion+compassion)
常常有人問"靈感如何吸收呢?" 首先,要先檢查自己的裝置,是否靈感到處都是,只是你沒有sense到呢?
靈感無階級,平常要多累積平等觀,用熱情跟慈悲去生活,創意自然上身。打開自己,學會真相!

ㄧ個人大約需要十年,或者是10,000小時的練習,才能練成真正的功夫。頂級成就的人往往是自身才華加上努力,而努力似乎是比較重要的一部份。

見林也要見樹,要同時!     如:莫札特,

要尊重前人的研究及示範。
當遇到瓶頸時,就投入當個問題裡。
像是當初舉辦  " 聽障奧運會" 裡頭有太多不懂的東西,我就一一的去查,去瞭解; 最後才可能成就大家都難以忘懷的聽奧!

創意有時候不要太嚴肅
才可能成就不同的事物 而讓人眼睛為之ㄧ亮
如,當年所辦的大型搖滾音樂劇,在當時簡直就是瘋了!

這是一塊美麗的土地
用心 你就能看見
你就是力量

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

你還在認識沈佳宜? 來,認識一下沈芯菱吧!

默默的行善, 卻能改變人群的思想和生活, 這就是愛台灣,真令人感動. 一位小女生的事跡和大家分享 ~ 希望你我也都能盡自己的心力,回饋社會!
「每個人最終目的只是想獲得一份快樂吧?可是,好像大家都背道而馳……。」
沈芯菱, 21 歲的她,臉上淺淺的酒渦,帶著大學二年級女生該有的清純稚氣,然而,談話內容卻和咖啡館名一樣的富有哲思。她出名極早。
12 、小學六年級,就在網路上架設免費的線上教學平台「安安」,迄今在兩岸三地累積了 350 萬使用者上網學習;
14 、國中二年級,因為看到柳丁賤價,向報社投書,最後與農委會打筆仗,在大眾媒體前一夕暴紅,迫使政府改變立場,並推動了「全民吃柳丁運動」;
15 到 18 歲,她將關懷的範圍擴及更多的弱勢團體、青少年、原住民和台灣媳婦;
19 ,她背起了相機,深入台灣大街小巷,去捕捉社會底層勞動者的影像,最後累積了 20 萬張她稱為「草根台灣臉譜」的圖像,讓她跨到對岸北京奧運辦展。《讀者文摘》亞洲版稱她為「少女慈善家」,她的故事還被載入國中教科書。
21 ,正是台灣許多年輕人還賴在家的年紀,她卻似乎過了一個高轉速的公益人生。人們看她,或者讚嘆說:太優秀!然而,她卻說自己平凡,「我是一個攤販、一個庄腳小孩。」
試問ㄧ下自己,在這些年紀時,你在做什麼?
小六開始做公益!賺 300 萬, 280 萬拿去助人
「(鐵皮屋)之前真的很熱,下雨又會滴水……。」盛夏,我們來到沈芯菱在雲林斗六的家,她與父母住的仍然是她幼時省道旁的鐵皮屋,只是裝了冷氣,也大了一些。屋內,穿過花車、衣架與幾台縫紉機,後方 10 坪 大的隔間,一台舊型厚重電腦,一張用到泛黃的圍棋桌,那是沈芯菱幼時用來讀書寫字的角落;用了 10 年,沒有換過。
沈芯菱這些年考了超過 40 張電腦證照,靠數位技能為企業搭設網站,加上參與公益演講等外快,總共賺了近 300 萬元,然而其中有 280 萬元都投入她自己推展的公益事業,而不是換掉在鐵皮屋內的家具。「因為我的成長背景,讓我更加能感同身受,」沈芯菱表示。
1989 年,沈芯菱出生,在她出生之前,本來家裡的環境還算小康,學裁縫出身的父母親非常勤儉,開了一間小型家庭式的裁縫加工廠,但 80 年代中期,台灣抵擋不住匯率升值壓力,匯率由 1 美元兌新台幣 40 元,急升到 1 美元兌新台幣 26 元,造成出口導向的紡織業爆出走潮,受到上游廠商拖累,小工廠倒了,還欠了債。
因此沈芯菱從襁褓,就跟著父母試過各種謀生方式,曾經一家三口和狗籠擠在一輛小車,也曾經擺攤躲警察。看到父母日夜奔波、金錢迫人,讓她比同齡的人都早熟。「很多人都很好奇為什麼我從小學六年級就開始要立志做公益? 因為我自己小時候跟著擺攤,沒有上幼稚園,上國小根本趕不上進度,因為在之前,我都只能自己練習寫舊報紙啊。同學拿原子筆寫作業,我只敢拿鉛筆去練,為什麼?便宜。
然後,練好後,可以趕快擦掉再寫一次,所以常常會被同學恥笑。」「老師都會說教育是改變貧窮最好的方法,可是我看見的卻是,如果教育只有菁英教育,像我們這種窮孩子要拿什麼翻身?」
做善事並不是有錢人才行,只要有願就行。很多事,常常是這樣的,有想法比較重要! 如果沒有行善的念頭,固然擁有家財萬貫,也使不出力! 經歷過人生的苦固然容易讓人有同理心,但是生活富足、幸福,不是更應該要懂得”行善好施”? 做了對的事,才會讓人擁有前進的力量,擁有快樂。
投書報社救果農!掀起買柳丁、救農民熱潮
80 年代到 90 年代,台灣國民所得成長了 2 倍,然而貧富差距與城鄉差距也開始擴大。 中研院的「社會變遷與意向調查」歷年都詢問受訪者「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差距問題嚴不嚴重」的主觀感受,在 90 年代初期 ,回答很嚴重的比率不到 3 成,到 2005 年,回答很嚴重的已經接近 7 成。 「人口外移啊、老年化、隔代教養,這些社會問題都在我生活周遭上演。」站在社會底層,加上她年齡又小,本來應該是弱小而無助的,但一個偶然的事件,卻讓她發現,自己擁有改變事情的力量。
那一年,沈芯菱 10 歲,當年台灣經常上網人口達到 480 萬人,她也成為其中一員。家貧的她,小學第一台電腦,是母親當掉少女時代攢下的玉鐲去買的,「因為再苦,也不能犧牲孩子學習的機會。」沈媽媽說。
剛接觸電腦與網路的她,看到種植文旦的阿公,沒有因為盛產而高興,反而為了收購價格過低而苦惱,她想起,看過人家在網路上賣東西,就「憑著一股傻勁試試,」她上網查企業電子信箱,用小學四年級生的天真口吻寫道,「我阿公種的文旦很好吃,有需要的可以來訂。」
本來只是姑且一試的想法,沒想到 3 天之後, 家裡真的接到企業訂單,當場全家人喜出望外,尤其是阿公,「他一直問,是真的嗎?」
「我第一次發現網際網路的力量!」沈芯菱表示。
後來,父母在鐵皮屋開的小雜貨店,因為斜對角開了間超市,生意一落千丈,沈芯菱提議父母回到縫紉本行,她自學摸索建立一個企業網站,接受訂單;一年不到,家裡的生意也平穩下來。國中二年級的時候,她投書報社,說柳丁賤價傷農,卻被農委會發文反駁國中小女生的話不可信,「我請媽媽到附近的農戶拍照,我架設網站,提出證據。」這個反擊,最後迫使政府改口收購,社會也掀起一股買柳丁救農民的熱潮。
「原來,小小個人的力量,可以拓展到無限大,」這些經驗,是她日後利用網路做公益的起點。
每當沈芯菱有「創舉」時,憨厚的父母,總是難免擔心,以柳丁一役為例,經歷過台灣威權時期的父母,總擔心與政府作對的後果,勸她算了,可是,生於開放社會的她,憑著一股勁,總覺得自己凡事都可以試試。
每一種嘗試,其實都是自我追尋的快樂之旅。
自製免費教學網!兩岸使用者,已逾 350 萬人
國小六年級,她因為自己沒有錢補習,又羨慕班上同學熱烈討論著當時流行的線上教學,她竟然為那些沒錢補習的同學,架設了「安安免費教學網」。 http:// http://www.anan1.webnow.biz/main. htm
第 1 年,為了籌措架站的費用,她接了 3 家公司網站設置案, 租了伺服器;接著,為了自製教材,她到處向人借課本和參考書,到圖書館、書局找資料,每天都去瀏覽不同的網站,看人家怎麼搭配音效與動畫,怎麼發展題庫,然後自己動手製作內容。她也善用熱心網友的力量,邀請許多教師免費提供他們自製的教案。
這個網站累積迄今已有 2 、 30 萬筆教材與多媒體影音材料,第 1 年就有 70 萬人上線使用,「我接到單親媽媽說,『謝謝妳,我的孩子功課進步了!』」有誰會想到,一個 12 歲小女孩的教學網,竟然可以影響兩岸? 安安免費教學網迄今在 9 年間,累積了超過 350 萬兩岸使用者,《商業周刊》總編輯郭奕伶的 2 個孩子,也曾多次使用這個網站。
檢視沈芯菱所做的,每一項幾乎都是從弱勢者出發,都是藉由網路平台彌補弱勢者在知識上的差距,這個她稱為「知識公益」的出發點,含有她檢視自己,並且撕下貧窮的社會標籤的意涵。
沈芯菱有一次拜訪一位蚵農阿嬤,老婦的手指被牡蠣割傷,卻笑咪咪戲稱,流出的紅色鮮血是「紅包禮」,有牠才能賺錢為孫子付學費。底層草根工作者的勤苦韌性,讓她反思︰「他們不是失敗者,為什麼要把曾經赤著雙手奠基好社會基礎的人,移到金字塔的最低層,讓貧窮繼承貧窮?」
勤苦韌性是磨練出來的,沒有人是天生就耐操的。人來這世上就是要接受磨練,雖然說現在是幸福的,但是下ㄧ秒呢? 人生是無常的,要隨時磨練自己的身心,常常多要求自己一點,讓自己有韌性而能來面對當下的壓力,而不是ㄧ顆ㄧ壓就爛的草莓~
為社會底層發聲!讓弱勢者翻身,擺脫貧窮
就像是孟加拉社會企業家尤努斯( Muhammad Yunus )在年近 40 歲回到故鄉,發現貧窮的底層工作者,因為缺乏生產資本,被高利貸剝削,因而設立了窮人銀行。才 21 歲的沈芯菱,深刻思索貧窮背後結構性不公義,她不是用理論去批判,而是用行動力去改變。 這位台灣的小尤努斯,對成功有一套她自己的定義︰成功,不是你贏過多少人,而是幫過多少人。」 她更思索快樂定義, 「不快樂的人是因為沒想過要帶給別人快樂。」
在《商業周刊》委託 EOLembrain 東方快線執行的兩岸八○ 後量化調查之中,其實已經開始聽到越來越多年輕世代重新界定成功,認為成功是追求自我興趣加上幫助他人快樂
富裕社會反思物質主義,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快樂,這件事在台灣社會正是進行式,沈芯菱可以說是年輕人中的先驅者。從後方看著沈芯菱,可以看到她濃密的頭髮下藏了許多的白髮,這是她從小學起,經常晚上熬夜工作的痕跡,「其實我還是會自我質疑,我所提供的,真的是別人需要的幫助嗎?」「這些事會不會是我一相情願?」但在她缺乏把握的時刻,有母親站在她那邊、陪她深夜用功編教材,陪她上山下海拍照,讓她繼續大步走下去。
就讀大學三年級的她,最近還計畫著,要把賣文旦的平台擴大成為可以賣更多農產品的平台,再把免費線上教學平台課程從國中小擴張到高中,然後,還要再去跑跑台灣更多的鄉鎮,拍攝草根人物,因為她發現上一輩逐漸凋零,時間越來越急迫了。
她想做的事情太多,「我的終極目的,應該就是把發言權、詮釋權,從上位者,還給那些在太陽底下默默低頭流汗的人。對,就是讓他們的聲音被聽見!」

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

研究生的心聲~

  今天看到一段話" 人生就像拉屎,有時你已經很努力了,可是出來的只是個屁",真是道盡了研究生的心聲~
在研究的路上,有時你已經很努力很努力囉,但是不ㄧ定有結果。
與假設相同 or 不同的結果,至少都是有個結果,但有經驗的人都明白,
有時真的是不ㄧ定會有結果。經過研究這條路,讓人慢慢體會到: 付出真的不ㄧ定有收穫,流汗播種的不ㄧ定可以採收,有時候,一陣颱風,所有心血都沒了! 但是, 人生就是這樣,儘管如此,
我們就是要活的像癌細胞ㄧ樣,還是要努力掙活! 任何的環境困難,都是一種訓練,讓我們成為 difficulty-resistance的一種細胞! 在"荒漠甘泉"中提到,大意是這樣的" 降臨於你的困難,必定是你可以克服的,因為神愛世人,不會給你大過你可以負荷的"。 各位研究生,不要再當菸酒生,勇敢正視自己的難關,經過很多的屁還是會有成功的ㄧ刻!